你有沒有一種,東西太多一直學不完、或塞太多又消化不了的恐慌經驗?
羅輯思維開發的「得到」手機 app,裡面現在最火熱的付費訂閱專欄,一年約1000塊台幣的價格,就可以每天聽到很棒的知識訊息,涵蓋經濟、科技、認知學習等等許多領域。
這些專欄目前總共有 15 個,我的朋友圈有許多人有紛紛訂閱了數個欄目。 隨著訂閱的欄目越多,你或許跟我一樣有種感覺:聽不完!
每天利用通勤等零碎時間點閱最新文章、又往往沒辦法一天全部瀏覽過所有訂閱欄目,再加上因為訂閱時間不同、還有舊的沒看的,好像永遠都追不完一樣!
看連載漫畫的經驗
高中的時候看少年快報、到後來在網路上追連載、每個禮拜盯著出刊日的經驗,我發現兩件很重要的事:
- 他們每次都停在讓你很吊胃口、欲知詳情下回分曉處!
- 自己每個禮拜都追、最新的都知道,猛然回頭卻想不起「這一整段故事」在講什麼!
於是我明白了!一次讀幾本單行本,或是再怎麼忍不住、一次累積個幾回合連載再一口氣看,對「作者創作這段故事」的理解才會深刻、而且爽感更高、甚至可以寫心得!
回想一下也當然,作者或許有出刊連載壓力,但是絕不可能畫一回想一回,他們一定或多或少對於這一段故事有個整體的想法,那麼,如何獲得這部漫畫、這段劇情的最完整體驗?答案就很簡單了:
「跳到作者的角度來看漫畫」
「得到」音頻專欄特性
你稍微觀察就可以發現,這些專欄作家,都會設定一個可以行之久遠的發文週期。
比如:劉潤五分鐘商學院,每週跟你談一個經濟概念主題:這週消費心理學、下周微觀經濟學、再下週宏觀經濟學; 李笑來每週更新你一個認知概念。
即便沒有清楚的規劃界定,一個作者在一段時間裡想談的事情會是類似道理、或觸類旁通的。
他這段時間有一個想法、想聊一段事情、分成幾天聊,比如吳軍,有五期在講美國總統大選。
所以怎樣才能最完整捕捉某一作者這段時間的完整思考呢?當然就是一次聽、看一整段,甚至連問答都掃過、然後記錄下你自己的想法。
塊狀時間、塊狀吸收
假設我都利用上下班通車時間聽音頻,各半小時,加起來 60 分鐘,我今天就用「連續聽」功能,一次聽某一作者一個禮拜的內容。
接著回想一下這週的主題、整理一下哪些觀念與應用例子可以化為己用,瀏覽文稿、畫重點存筆記。
所以假設我訂了五個專欄,這禮拜一到五我還是聽完五個作者一週講的內容,差別在我一天聽一個,而非一天聽五個。
我發現,我需要聽個一兩則才能跟作者的大腦「接上線」,開始串流他這段時間的思考,頻繁切換作者,就會頻繁斷線。
過去一次聽數則不一樣的專欄,自己的腦袋要不斷切來切去,就好像以前看少年快報一樣,每期好像都追得上、可是卻說不上其中每個故事「這陣子」在講什麼。
一整段的主題式吸收,對我來說比五個片段吸收效果好,我的焦慮感也因此減少很多。
總結三點:如何有效吸收眾多音頻專欄內容?
- 切出你可以聽音頻的「塊狀浪費」時間,比如通勤。
- 一次聽單一作者一整週、或一整段內容
- 翻看文稿、萃取並整理對自己有用的素材。
供您參考,找到自己的方法最重要!最後用一句何帆的話做總結:「我注六經、而非六經注我」
祝福各位,每「塊」都有收穫!
1. 歡迎留言鼓勵、或分享任何想法,轉載文章請著明出處,謝絕叫囂謾罵。
2. 筆者工作忙碌若未能及時回覆,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