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8月22日星期四

醫生常說『插管』跟『拔管』是什麼意思?鄰居說千萬不能『氣切』,『氣切』就完了?



在我分享醫療文章的過程中,發現仍然有大量的民眾對於以下三個進階呼吸道的詞彙有所誤會,這邊一併釐清一下:


插管拔管是手術室的日常活動


一般人對插管、拔管這種詞語會有恐懼,其實是來自於兩個方面:
  1. 電視看太多:許多急救場景裡面都有緊急插管的場面,所以民眾覺得插管就是人快要完蛋的危急時刻才不得不做的行為,充滿危險!
  2. 安寧療護跟自主醫療的提倡:近年來提倡安寧跟自主醫療,癌症末期臨終簽署 DNR (放棄急救同意書),所謂『有尊嚴地走』,其中就有包括『不插管』、以及『撤除維生裝置包括呼吸器』在內,增添許多浪漫色彩,卻不自覺也把『插管、呼吸器、拔管』等詞彙抹上一層暗黑的色彩。
其實這是一般人常犯的『倒果為因』邏輯謬誤,在第一項急救的場景裡,是因為『很急不能呼吸了』才緊急插管,而非插了管變的很急。而在第二項重病末期的場景裡,則是因為『沒救了』所以選擇拔管撤掉呼吸器『讓他好好走』,而不是拔管就代表『病人沒救』。

事實上,上述兩項在呼吸器的使用範圍裡占比不到 1%,99% 的插管使用呼吸器、拔管脫離呼吸器,則出現在每天外科醫生以及麻醉醫師的日常手術工作裡。

所謂插管的管,是指『氣管內管』,病人一但全身麻醉,那麼自己就不會呼吸了,此時當然要順順的插管、連接呼吸器幫助病人呼吸 (順便放個音樂),等開完刀以後,當然就要慢慢催醒病人,當病人可以靠自己呼吸以後,就拔管脫離呼吸器。

而一般的手術你都不會看到插管拔管,人醒著推進去、推出來恢復室請你進去探視的時候已經醒了,你鮮少看到有插著管子的,為什麼呢?答案是多數的手術都是先讓病人睡著才插管
、開完刀在手術室裡就當場拔管了,不會把管子帶出來。

但是心臟手術是所謂的『大刀』,比較特殊,一般都是術後幾個小時,等病人慢慢甦醒、訓練自主呼吸,等到測試通過、可以安全脫離呼吸器以後我們才會拔管,所以你如果看我的文章看到我說開完刀的病人拔管了,通常是好事,表示他過了術後最重要的一關,而不是那種『安心上路型』的拔管。

講到這裡做個小整理:

插管有二:
  1. 緊急插管
  2. 麻醉插管
拔管有二:
  1. 甦醒成功拔管
  2. 安心上路撤管


鄰居說一旦氣切就完了?


這個也是一個『倒果為因』邏輯謬誤,並不是氣切所以完了、是因為完了所以要氣切。

做氣切有兩個狀況:
  1. 緊急氣切:有的急診狀況喉嚨太腫、插管困難,眼看人就要缺氧黑掉了,趕快在急診做緊急氣切(環甲切開術)。
  2. 長期氣切:呼吸器使用超過三周,眼看短期內沒辦法脫離呼吸器了,這時候要把口內插管轉到喉部氣切管,因為口內插管擺久了嘴巴會爛掉、痰抽不乾淨、氣管會狹窄、氣管出血破血都有可能,所以要轉作氣切長期抗戰

所以問題來了,什麼人會長期脫離不了呼吸器呢?大部分是腦中風的病人,其次才是一些嚴重肺病病患。


結語


不是拔管就表示完了,是已經完了所以不用管子了。
不是氣切就表示完了,是已經完了所以需要氣切。

當一個人說拔管成功通常表示是好事,有一天真的是『一路好走拔管』的話,通常後面不會加『成功』兩個字。

下次不要再搞錯囉!

請關注俠醫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patient.love/

1. 歡迎留言鼓勵、或分享任何想法,轉載文章請著明出處,謝絕叫囂謾罵。
2. 筆者工作忙碌若未能及時回覆,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