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11月12日星期六

圖片、影音、動畫,Keynote 與 PPT 的 11 個製作眉角差異



因為 PPT for mac 有諸多細微的限制(例如卡卡的、播放須預熱、常當掉...等等),越來越多的 mac 使用者開始捨棄 PPT 而使用 Keynote。

筆者學習使用 Keynote 一陣子,發現其實很容易上手,只是如果你原本是 PPT 重度功能使用者的話,有一些眉角差異,以下就 圖片篇、影音篇、動畫篇 三大項目,總共 11 個曾經困擾我的問題,在這裡做個比較分析。


I. 圖片篇


1. 圖片插入




# Keynote (勝):
用拖曳的方式插入圖片。有兩種插入效果:第一種直接拖到左側導覽列,直接變成一張新的投影片,這樣圖片會自動放大填滿滿版。第二種是拖入目前的編輯頁中。

ps. 光桌模式下(即 ppt 的小圖預覽模式)也可以直接拖入圖形。

# PPT
一般的插入圖片法。拖曳法也可以,但只能拖入目前編輯頁、無法拖到導覽頁與預覽頁。


2. 圖片剪裁



# PPT :可以剪裁成多樣的形狀。(製作「打燈」特效時特別有用)

# Keynote:可以剪裁成多樣的形狀,不過指令不在右側功能區中,而要到上面工具列 格式 --> 影像 --> 以形狀進行遮罩裁切 中點選。



3. 圖片編輯、特效



# PPT (勝):美術效果較多,包括模糊等(2016 版本也有「透明度」選項可用)。「校正」功能可以快速調整對比度與亮度,也有微調功能區。色彩功能區可以一鍵把圖片變黑白。

# Keynote:只能慢慢調整圖片質地。除了透明度外,沒有其他圖片調整特效。



4. 去背


兩個軟體去背方式不同,可上網搜尋 Keynote alpha 去背。共同點是邊緣清楚的圖才好去背,其實我個人建議勁量少用需要去背的圖,you always can find better picture.

值得一提的是 PPT for mac 的去背功能無法「移除全部指令」,就是沒辦法「重置恢復原狀」啦,很鳥。


5. 物件排列



# PPT (勝):有重新排列物件功能,在編輯頁面按右鍵出現選單,可以很快的重排物件。

# Keynote :只能一個一個往前、往後、最前、最後,要加字、更改內容比較不方便。

( 2016/11/13 補充:文字顏色填滿問題 - Keynote 沒有「漸層填滿」功能。)


II. 影音篇


1. 影片格式相容度


# Keynote (狂勝!):可以播放 mp4. mod 檔,即便是 ppt 的 mov 黨也可以自動轉檔!

# PPT (完敗!):尤其 PPT for mac 不能播放 mov 檔!就算用 Flap4 也會失敗!有影像沒聲音!


2. 影片編輯 




# PPT (office 版勝):可以精細剪輯。(注意!PPT for mac 不能剪裁影片!不能剪裁影片!不能剪裁影片!)如果你是 mac 使用者 + 很喜歡插入影片 + 不喜歡另外開軟體剪輯影片,就放棄 PPT 吧!

# Keynote :剪輯功能較為粗糙,能剪的最短長度與原始影片長度有關。比如上圖:一個10多分鐘的影片,剪輯尺度拉到最密也有 30 秒,意思無法剪得比 30 秒更短。


3. 影音播放


# PPT (勝):音樂可以跨投影片播放。全螢幕播放一鍵完成。

# Keynote:音樂無法跨投影片播放。無特別設計「全螢幕播放」功能鍵,要自己拉、或把背景改成黑色。


III. 動畫篇


1. 動畫對照表:


因為命名方式不同,初學 Keynote 可能會找不到原本在 PPT 習慣使用的動畫,以下針對常用的四種「進入效果」做一個名稱對照(左邊是 PPT ,右邊是 Keynote 的名稱 ):

出現=顯示
漸入=融合
飛入=移入
擦去=移除 (這個最怪!)


2. 動畫配音效




# PPT:可以直接嵌入音效

# Keynote:無此功能,需另加音效,然後設定與動畫同時播放。


3. 轉場特效


嚴格來說轉場不算動畫指令,不過這裡只要介紹一個特殊功能:就是 PPT 2016 引以為豪的「轉化」特效,其實 Keynote 中老早就有了,叫做「瞬間移動」

( 2016/11/13 補充:Keynote 無法針對單一物件,進行多重動畫同時播放 )


總結


Keynote 在製作投影片上較為直覺,甚至對於完全沒學過簡報的人來說,比 PPT 更容易學習。

在圖片影音加入、物件拖曳(直接點著物件就可以,不用像 PPT 一定要點框框的邊邊)、文字加入與編輯 ... 等等都超乎想像的直覺、方便、容易,我強烈建議 mac的使用者學習 Keynote 製作, 因為 PPT for mac 的相容性與穩定性不佳、許多Windows 版本有的功能被閹割(如影片剪裁)。

PPT 在圖片特效上仍有優勢,需要特殊效果時可以打開 PPT 製作,另存圖片後再貼回 Keynote。

Keynote 最大的一個缺點是音樂無法「跨投影片播放」、只能在單張投影片裡播放(不能放背景音樂就對了。)

以上分析,希望對從 PPT 轉學 Keynote 的朋友有幫助,本文歡迎分享。

2016年11月10日星期四

如何避免不斷在各個『新手村』中徘徊?


重新認識多工思維



你可能聽過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是:人應該開啟多工作業模式,因為人的持續專注力有限,在不同的任務中切換、遇到困難不要在問題上鑽牛角尖,可以使大腦筆較不容易疲乏、保持新鮮感與靈活性。

另一種是:專注完成一件事,遇到困難不要閃躲、死嗑突破,才能真正取得成績。多工作業是唬人的,樣樣都做的結果就是瞎忙,結果什麼也做不成。

兩個都有道理,你會採取哪一種?


你可能會想:兩種方法都用、碰到不同的事情用不同方法。沒錯,但是我們很可能剛剛好『搞錯順序』。

正確的做法是:在戰略面多方嘗試 (多工思維),在執行面死嗑突破(單工思維)。

道理很簡單,未來世代需要多元化的競爭力,人們講 T 形人、π 形人,都是在強調在未來『一個專長不夠』的道理。

好比一個心臟外科醫師,以前只要會開心臟就好,現在可能需要熟悉微創手術、導管介入,目標放在全身心血管治療都必須熟悉,未來才有競爭力一樣。

這樣的想法很好,但有一個很大的前提:每一項能力,要真的夠稱的上是『競爭力』。必須達到某種傑出的程度。這就是要步驟化、項目管理化、細緻化、刻意練習、拼死突破困難點。

可是很多人卻往往顛倒過來做:目標很侷限,不願意踏出舒適圈、不願意學習新技術,執行卻很跳躍,做做這個、做做那個,每個都有興趣、都摸一下、碰到困難輕易退縮,並且找個藉口安慰自己一下。

生活中也處處是例子


好比以前做鋼彈模型,做做這隻、做做那隻,嫌麻煩就做做飛機模型,又嫌麻煩就玩玩完成品。結果什麼都沒弄好。

正確的方式是多方設目標:軍事模型做到什麼程度、鋼彈模型要做到什麼程度、石膏模型要做到什麼程度,然後一次針對達到這些目標中的步驟做刻意練習。

比如這周是石膏模型周,我就不碰鋼彈跟坦克,一定要把一隻美少女 GK 打磨上色到絕美為止。

再拿學習當例子,一下書看看、一下聽聽音頻、一下寫文章、沒寫完又做做投影片,是什麼都搞不定的。

正確方式是多方設目標:我要研究某個主題的知識、訓練寫作能力、提升簡報技巧,那就切出大塊狀時間分別練習,遇到困難想辦法突破。

要怎麼操作?


一個大塊時間做一件事,一個大塊是多久視人而定,可能一個禮拜、一天、或幾小時。

我的建議是:再怎麼樣不起眼的小事,比如練個畫畫、看個書、聽個音頻,至少要給自己 90 分鐘的時間,最長不要超過兩小時。

前 30 分鐘用來熱腦,後 60 分鐘高效運轉,然後逼自己在這段時間要『有所產出』,然後在去做下一件事情。

所謂同時達到許多成就的人 (如果那些事都真的稱的上成就) 的人,都是這樣做的。

我觀察我現在的主任就是這樣:對很多領域的技術都很熟稔、很多不同計畫在進行,但每次都專注突破一個點。

有一個說法是當你有不同的多樣任務在進行,進行下一個任務時,上一個認物表面上停止,但仍在潛意識裡進行,所以不同任務間可以彼此激盪創意。

我的解讀是,這些任務你都要有相當程度的完整投入,才有所謂的『創意』可以激盪。否則只是不斷徘徊在不同的新手村裡而已。

於是我們重新認識了『同時做很多事』,這個『時』是時代的時,你對自己生涯時代的規劃,要多方一點,但為了將這些規劃目標都打磨到傑出程度,一個『時段』,只做一件事。


結論


在戰略面多方嘗試 (多工思維),在執行面死嗑突破(單工思維)。

祝大家,衝出新手村,往高手之路邁進!




2016年11月8日星期二

追「得到」每日音頻連載焦慮不已?有效學習的三個心法




你有沒有一種,東西太多一直學不完、或塞太多又消化不了的恐慌經驗?

羅輯思維開發的「得到」手機 app,裡面現在最火熱的付費訂閱專欄,一年約1000塊台幣的價格,就可以每天聽到很棒的知識訊息,涵蓋經濟、科技、認知學習等等許多領域。

這些專欄目前總共有 15 個,我的朋友圈有許多人有紛紛訂閱了數個欄目。 隨著訂閱的欄目越多,你或許跟我一樣有種感覺:聽不完!

每天利用通勤等零碎時間點閱最新文章、又往往沒辦法一天全部瀏覽過所有訂閱欄目,再加上因為訂閱時間不同、還有舊的沒看的,好像永遠都追不完一樣!

我回想起以前追連載漫畫的經驗,調整了新方式,找到對自己最有效、不再焦慮地聆聽方式,提供給大家參考一下。


看連載漫畫的經驗


高中的時候看少年快報、到後來在網路上追連載、每個禮拜盯著出刊日的經驗,我發現兩件很重要的事:

  1. 他們每次都停在讓你很吊胃口、欲知詳情下回分曉處!
  2. 自己每個禮拜都追、最新的都知道,猛然回頭卻想不起「這一整段故事」在講什麼!

於是我明白了!一次讀幾本單行本,或是再怎麼忍不住、一次累積個幾回合連載再一口氣看,對「作者創作這段故事」的理解才會深刻、而且爽感更高、甚至可以寫心得!

回想一下也當然,作者或許有出刊連載壓力,但是絕不可能畫一回想一回,他們一定或多或少對於這一段故事有個整體的想法,那麼,如何獲得這部漫畫、這段劇情的最完整體驗?答案就很簡單了:

「跳到作者的角度來看漫畫」


「得到」音頻專欄特性


你稍微觀察就可以發現,這些專欄作家,都會設定一個可以行之久遠的發文週期。

比如:劉潤五分鐘商學院,每週跟你談一個經濟概念主題:這週消費心理學、下周微觀經濟學、再下週宏觀經濟學; 李笑來每週更新你一個認知概念。

即便沒有清楚的規劃界定,一個作者在一段時間裡想談的事情會是類似道理、或觸類旁通的。

他這段時間有一個想法、想聊一段事情、分成幾天聊,比如吳軍,有五期在講美國總統大選。

所以怎樣才能最完整捕捉某一作者這段時間的完整思考呢?當然就是一次聽、看一整段,甚至連問答都掃過、然後記錄下你自己的想法。


塊狀時間、塊狀吸收


假設我都利用上下班通車時間聽音頻,各半小時,加起來 60 分鐘,我今天就用「連續聽」功能,一次聽某一作者一個禮拜的內容。

接著回想一下這週的主題、整理一下哪些觀念與應用例子可以化為己用,瀏覽文稿、畫重點存筆記。

所以假設我訂了五個專欄,這禮拜一到五我還是聽完五個作者一週講的內容,差別在我一天聽一個,而非一天聽五個。

我發現,我需要聽個一兩則才能跟作者的大腦「接上線」,開始串流他這段時間的思考,頻繁切換作者,就會頻繁斷線。

過去一次聽數則不一樣的專欄,自己的腦袋要不斷切來切去,就好像以前看少年快報一樣,每期好像都追得上、可是卻說不上其中每個故事「這陣子」在講什麼。

一整段的主題式吸收,對我來說比五個片段吸收效果好,我的焦慮感也因此減少很多。


總結三點:如何有效吸收眾多音頻專欄內容?


  1. 切出你可以聽音頻的「塊狀浪費」時間,比如通勤。
  2. 一次聽單一作者一整週、或一整段內容
  3. 翻看文稿、萃取並整理對自己有用的素材。

供您參考,找到自己的方法最重要!最後用一句何帆的話做總結:「我注六經、而非六經注我」

祝福各位,每「塊」都有收穫!
  

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

溝通三原力工作坊一班活動花絮 - 中國附醫外科部


課堂相聚、課後緣續。

讓我們一起回憶一下當天的花絮,找找看,你在哪呢?



2016年11月4日星期五

短短三小時,改變一輩子!-楊瀚



結束收拾場地時,一個不小心跟鄭醫師聊了起來,當初在黃醫師的FB上看到這個工作坊,心理就想說"哇嗚這一定會是個厲害而且收穫滿滿的活動",想不到這番話反引起了鄭醫師的興趣。

以前從來沒有參加過工作坊性質的我,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仔細想想,從小到大上過了不少的課程,無論是學校的大堂課,亦或是PBL的小組討論,是這到社團辦活動時的分組,其實已經擁有過許多學習與分享的經驗了。但要遇到真正吸引人的注意力,在短短三小時之中能夠獲得可以改變一輩子想法的厲害講師,真的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以前在學校時有堂必修叫臨床溝通技巧,想當然爾不是主科大家上課也都不是挺認真的,理論背一背就去考試了。真正實際進到醫院才發現,天哪怎麼各式各樣的病人都有,不講理的、不理性的、不聽解釋的、情緒激動的。自己只是一個小小的見習生,沒有辦法用我的雙手做些什麼,那就只好用言語來幫助病人了。

從小我就不是一個善於察言觀色的人,總是再不對的時機說出不恰當的話。臨床的老師常常提醒我們要有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雖然第一次要開口說出”我知道你一定很難過”這種句子聽起來很肉麻很不習慣,但為有說出來才會讓病人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

在醫院遇上問題時,腦袋裡跳出的第一個想法總是覺得要把醫療的專業翻譯讓病人理解,但是從來都沒有想過,解決事情之前,要先解決心情

解決心情真得不是件簡單的事,積極聆聽對我而說不是件難事,只要專注在溝通之中,很自然的會有點頭、眼神的交流與簡單的回應。然而經過楊醫師一提點,才發現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從溝通的內容中去發覺對方的情緒與背後的意圖。很少去觀察對方為了什麼而在做眼前的事,也不敢說出對方的情緒,自然沒有辦法消除對方心中的小聲音。

在回報力的單元中,楊醫師得給我們的建言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雖然聽起來讓人不禁莞爾,但又可以巧妙的說服對方接受你的想法,並且認為這個決定是自己所選擇的。

很多事情,不是因為很難所以懶得做,而是因為懶得做而變得很難。參與了這次的工作坊,真得很開心,看到大家能在短期間內能夠激發出這麼多靈感與點子,甚至很即興做出了一張簡單的衛教海報,才發現大家其實都是很厲害的潛力股。

常常覺得,學長姐們會遇到這些醫療困境,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分給每個
病人。

很慶幸自己在還是clerk的時候就有學到了這麼多技巧,期望自己能夠再好好磨練,熟能生巧,在未來的行醫路上能夠有效率並且恰當得跟病人們溝通。

真真實實的實戰演練 - 吳庭蕙



所謂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一開場,楊智鈞醫師以溝通分成兩部分簡單歸納 : 自己與對方。兩個個體有不同的想法背景要討論一項事件,其實有許多需要運用的技巧。

所謂三原力,是「談判力、解釋力、回報力」。而透過「切開溝通心房的三把手術刀」集結了這次課程的主軸—切出情緒溫度、切開關鍵障礙、切中最佳選擇。

其實在以前的經驗反覆學習的過程中有使用到部分的技巧,但卻沒辦法明確而有條理地把這個過程邏輯化,而這次上課常常有種恍然大悟之感 — 原來那時候的做法其實有這樣的作用啊!其實溝通是日常生活中反覆且持續運用的能力,我們都擁有溝通的基礎,但卻不懂如何溝通才能「通」。

    印象最深刻的是所有創意的點子 : 上課前的打卡、以分組積分串連整場活動、便利貼的各種用法(還有兩位學姊的賣力演出)、以海報完成圖像化的溝通……等,這些方式融入在課程之中,使得我們用全身的細胞參與而不只是單向的吸收講師所說的內容。

    我認為課程中所舉的例子都讓人更加設身處地的融入,包含洗腎的案例、主治醫師生氣的案例、頸動脈支架的案例(併發症)等,在臨床上其實有更多不同的難題,透過這些討論的過程讓我們更清楚對方的想法以及我們能夠處理的步驟與方式,不只是紙上談兵式的理論教學,而是真真實實的實戰演練。

    另外,楊智鈞醫師流暢的演說與純熟的簡報設計令人佩服,這次的簡報本身是輔助工具,但我卻深深被這樣的風格所吸引,在這樣類型的課程中,簡潔明瞭、符合主題而不搶走風采的簡報很難得也很重要,不論是圖片的安排、字體的大小、背景音效、動畫的設計恰如其分。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這樣長時間的演說及大量簡報的情形之下,講者對於自己的每一張簡報仍非常熟悉,tempo也很明快,我們跟著楊醫師的步調走,不知不覺竟然上完了課程而意猶未盡。期許自己未來也能加強自己對於演說及簡報的掌握能力,並在不斷的練習之中精進自己。

    很感謝所有負責籌畫及負責這次課程的人員,能有機會上到這樣難得的課程其實很不容易,從一開始的課程規劃與宣傳、課前的問卷與信件、課程當天的設置與餐點……這些流暢的過程其實背後都需要緊密的聯繫與安排,我們才能順利在當天有豐富及完整的學習,希望未來也有這樣的課程,thanks a lot!

其實這門課程本身就是一場精采的溝通,不知不覺中,我們與講師溝通,與同組的夥伴溝通,與其他夥伴溝通。我想內化過後、沒有刻意塑造而存在的溝通是真正的融會貫通,也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溝通。

回想以往,老是被表面語言迷惑...-外科部 R1 林佳穎




外科部R1 林佳穎

工作快滿一年,開始偶爾會有點小小的心理疲累,但太過輕忽就會在臨床上立馬得到negtive feedback。這才體會到為什麼很多前輩總是律己極嚴,一般病房是如此,重症科別更是一步也不能稍稍踏歪。

一般科住院醫師訓練過程中常常有很多場合要填問卷,有一題我每個月都要答一次:
「我時常覺得精疲力竭,因為我是一位醫師 是( ) 否( ) 」

我總是在想,什麼樣的人會答?我們不是以團隊為單位在工作的嗎?什麼樣的人會把全部一切的責任攬在心上而覺得困頓不已呢,這個問題不是本來要設計給主治醫師、科部主管而不小心複製貼上放上去的啊?


今天主題是溝通工作坊,可是我看到的並不是溝通技巧,是在生活夾縫裡也絕對不會讓自己失敗的決心。如果要我在心裡為這種風格的演講取一個名字的話,大概會是懸崖流吧!

怎樣的環境能壓出這樣的範?是醫療環境嗎?還是有別的什麼原因呢?或許想談的小主題太多了,每一個小主題我覺得都好趕,好像快要搔到癢處又轉向下一主題。整場就是有一種嚴格壓在時間上而每段最後留上一點點白的感覺...(編按:時間太短,想告訴大家的內容太多XD)

不過我覺得這就像是醫療現場,再怎麼趕呀趕,溝通雙方總是在過了好久以後,才突然發現,其實當時對方背後還有那樣的意思


課程裡其中一個情境模擬,我們這組討論的當下,解讀只停留在語言層次,被自己的專業困住,卻忘記了去考慮家屬的窘境。

回想過去困難溝通的經驗,老是被表面語言迷惑,自以為已經是從對方角度出發。其實要考慮的還有很多,那些是要靠經驗與學習堆累出來的但是不是有經歷就會堆出經驗呢?讓我容後再表。

離開演講場地,我走在醫院裡遇到另一個想法跳非常快的醫師。他聽說我剛剛去聽心外醫師的講溝通技巧,就答說,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我還在想,他已走出電梯。過了幾分鐘,我才發現他的回應並沒有離題。

有時候我們以為對方是不是沒在聽,回應的內容好像跟我說的差好遠。根本是自己跟不上。如何才能不僅僅是跟上,還要做到解讀對方,摘要出他也沒發現的事?

下午意外的得到一場朋友推介的公益講座,<女人進階>第一個開場的是一個相當有氣勢的女講者,主題是,生孩子以後,她學到的事。

他說,她生了孩子以後,被迫把時間管理做得更好,人生、職業上好像又再一次背水一戰的經歷。那麼,是不是每個人生完小孩都會變強呢?

中間有一段他引了Heidi klum和人的對話
“Will I look like you after I give birth?” “Well, have you looked like me before?”必須是那些,在經歷在職生養孩子這個困難事件之前,就一直努力在增強自己的人,生下孩子之後才會變得更強。

職業婦女是一剝奪感很重很重的角色,如何在生活中不要彼此抱怨鑽研強化「被剝奪感」,而用心去感受「被增強感」,是他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套回到溝通技巧


先要看得到這些訊息,我們的解讀才會越來越強,若未曾想要看到/聽見/感受到對方的真實模樣,經歷再多的困難溝通也不會成長的。保持有意識讓自己在經歷中學到東西,才會成長。

解釋病情,也可以是門藝術!-見習醫師 賴世容




很開心能有機會參加溝通三原力工作坊,讓我擁有一個充實的上午與滿滿的收穫!

以前在課堂上曾經有家醫科的醫師上臨床溝通與病情解釋的課程,教我們如何運用「SPIKES」告知病人壞消息,讓我初步了解醫病溝通的重要性,但由於當時還未進入臨床,因此對於醫病溝通只存在著基本的理論,至於該如何應用仍然是一知半解。

進入臨床後,增加很多接觸病人與家屬的機會,也有機會聆聽主治醫師對病人解釋病情,但也曾遇到主治醫師解釋完病情後,病人又私下對住院醫師或是對我提出問題或是心理的憂慮,雖然身為小小的clerk還不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能幫病人做病情解釋,但也讓我開始思考如果自己身為病人會有哪些疑問以及為何會有這些疑問。

這次的工作坊有別於以往課堂上講課的方式,提供了很多互動的機會讓我們主動思考,回答講師的問題以及和組員們互相交流激盪出不同的火花。以前上課時身邊都是自己的同學,這次身邊的組員們組成豐富多了,除了自己的同學,還有醫院的住院醫師學長姊、護理師、外院的主治醫師,藉由不斷的互動,我也吸取了學長姐們臨床的經驗和不同方面的看法。

此外,我也學習同理心的技巧。常常我會疑惑為何病人會提出一些不可理喻或是違反醫療常規的問題,甚至對於醫師的治療建議猶豫再三。經由楊醫師和小組成員們的分享,我也漸漸學會思考病人與家屬所擔心的事情。

做臨床決定時,也要給病人有選擇的機會,甚至還能善用一些技巧,讓我們的建議有效被接受。另外,透楊醫師的演講,也讓我恍然大悟,為何病人們在接受治療前總是猶豫再三,如果治療效果如果不好時會開始怪罪他人。如何好好的解釋病情真的是門藝術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楊醫師讓我們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去思考病人會在哪些地方有疑問、有所憂慮,而我們又可以如何呈現我們的解釋。我迫不及待想要將這些技巧應用在臨床工作當中,相信我的病人一定會對於即將接受的治療更有概念!

另外,學習和主治醫師回報病情也是我在工作坊很大的收穫!在clerk時期主要是在晨會和查房中練習著簡單報告病人的狀況,未來成為Intern和R時,將會有許多臨床處置等著我去執行,我要善用回報力,讓我可以從中學習主治醫師的經驗!

感謝楊智鈞醫師豐富的分享還有外科部的籌備,我覺得溝通是門藝術,讓我們能交換彼此的所思所想。經過這次充實的工作坊之後,我會試著將溝通三原力運用在臨床中,並不斷累積經驗,期許自己可以繼續成長,從小小的樹苗逐漸茁壯長成一棵大樹!





一次享受雙份滿足-主辦人 黃郁純 主治醫師


一位醫師可以藉著日復一日的臨床訓練而達到純熟,但是在每日真實世界中的臨床照護,除了醫療照護之外,還必須面對複雜的醫病、醫醫、醫護溝通,這卻是在醫師成長的過程中比較少被指導的。因此,六原力小組發想了『溝通工作坊』,希望藉由互動式上課方式,讓學弟妹們可以用有趣的方式來學習『溝通』這樣的主題。

六原力小組從天馬行空的發想到實際執行,其中遇上不少問題,靠著最高指導者陳自諒副院長、六原力小組夥伴之間的彼此互補、朋友們的協助,漸漸才上了軌道。『溝通工作坊』則是第一個對外收費的課程,自然給六原力小組些許的壓力。感謝楊智鈞醫師一口就答應接下三個小時的課程,讓我的壓力瞬間減半,因為我們聽過智鈞醫師有關溝通的講座,對於智鈞醫師的內容深具信心。

從求學階段開始,接辦過一些營隊工作,但接觸更多收費公開班課程之後,側面觀察了主辦單位的行政規劃,更發現了『行政力』的細節和必要的細膩度,因此我們也希望可以在這次活動中盡力呈現本小組的行政力。

而另外這一次活動,我、伃書和葆欣充分感受到『天助自助』!

在決定好工作坊主題後,剛好與智鈞醫師同場出現在火星爺爺故事王課程,當天除了立馬敲好大致的工作流程,也運用當天火星爺爺所教技巧,在兩三天內我們完成了網路文宣版面。

在活動一開始推展時,我們的心有點被報名人數增加的速度受制住。在彼此討論哪裡還可以優化時,老師們鼓勵我們:『這就像醫師和病患之間的緣份一樣,不可強求!』因此,我們學習姜太公精神,願者上鉤。但最後幾天時人數激增並且額滿了!原來是,過去舉到的縫合工作坊的學員、臨床上我們指導過的學弟妹們、我們陪伴互動過的導生……等等,上帝將他們帶到了我們面前。

活動前一天,原本不在計畫表中的聚會,讓工作坊意外加入三位好講師的協助,一旁的觀課和紀錄,不僅給了定心丸,更給予我們許多實質上的意見和回饋!『天助自助者』啊!

葆欣完美堅持的個性,充分表現!開會討論中,各組所需的文具配色是否需要一致,海報紙張的厚薄度,早餐和休息時間餐點的選擇,講義的紙張、色彩….等等,當天,學員紛紛給予我們『驚艷』、『貼心』的回饋,值得!而當天寬度不夠的場地,讓講師有些辛苦,也可能讓講師和學員之間的互動而減分,因此下一次六原力小組在『場地』分數上力求更進步!

第一次這樣的課程,有點大膽的嘗試,得到學員不少好評和期待我們更好的建議,學員頻頻回饋收穫很多,而我則像是吃了份Double Cheese的漢堡,不僅在『溝通力』收穫滿滿,也在『行政力』尚有更多操練,一次享受雙份滿足!

沒有冷場的溝通力課程 - 余宜叡


之前超級講師就聽過楊智鈞醫師的演講,同台都是高手的情況下,楊醫師以自己獨特的簡報風格得到人氣王。這次剛好看到中國附醫舉辦溝通力課程,講師是楊智鈞醫師,有開放院外人士報名,收費合理,加上有限額,因此記好開始報名的時間,時間一到立馬轉帳,最後幸運的報名成功。

想來上這堂課的初衷是想再加強自己的醫病溝通能力,說服患者接受合適的治療和追蹤。但現實生活中,有時事與願違,明明知道他要去用偏方不追蹤卻無能為力…有師長或同儕會安慰我說很多病人都這樣,「醫度有緣人」,但若溝通能力再好一點,多說服一位患者就可以多幫一位患者,甚至也幫助到患者後面的家庭和人生,想到就任重道遠。

其實每個人無時無刻通在溝通:說服自己和說服別人。如果你自己說服不了自己,如何說服別人。如果你都說服不了自己這個治療真的利大於弊,你如何說服患者接受此治療。說服自己後,要說服患者,同時要注意到情緒,否則患者是聽不進去的…

「人心隔肚皮。」與自己溝通,是可以查覺自己的情緒;但與他人溝通時,有時他人的情緒不好查覺。但誠如楊智鈞醫師提到的,要先處理情緖,才有辦法溝通。好查覺的他人:像自己的小孩,可以知道他是生氣還是高興。不好查覺的他人:初診患者或老練的患者,需要花點時間互動,建立關係去查覺他的情緒, 但在看診看多給多的健保制度下,許多醫師根本沒有時間和患者溝通,無法改變患者。

整個課程行雲流水,精采的簡報配合楊智鈞醫師風格的動畫,將楊醫師內化的溝通武功心法,於3個小時內教授給學員。課程同時分小組實作並競賽,上課同時鼓勵發問,毫無冷場,上課想睡也睡不著。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只上到中午,短短三小時,還覺得意猶未盡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習之後的應用實戰非常重要,唯有持續應用上課提到的心法,才能累積功力,讓自己的溝通力更出色。回家首先就應用在自己小孩身上。先解決情緒問題,才能好好溝通。

上課的關係,很開心地認識大家,很多好學的新生代醫師!更堅定自己要以身作則持續努力學習並分享,同時持續改善醫療環境,讓新生代醫師看得到更多的希望和未來而努力投入。雖然很難,但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台灣醫療和健保的問題,讓更多醫界前輩了解中生代新生代醫師面臨的困境,不一定要前輩支持,但至少讓前輩不要反對。講師楊智鈞醫師本人也是以身作則地,持續地進修學習,展現他的心外魂,影響更多人!

後記


課程隔天出遊,晚上10點才到家…小孩睡著後,帶著睡意才開始生心得文,到截稿前10分鐘才寄出…@_@

猶如『陽光、空氣、水』的溝通課程!-醫學系 六年級 蔡正晏



打從我們初入醫學系,就時時被提醒著醫病溝通的重要。

大二那年,醫學人文課堂上的老師告訴我們:「絕大部分的醫療糾紛都來自於不良的醫病溝通。」伴著一張張的簡報滑過,告知病情六步驟- SPIKES、SHARE模式等字母開頭灌輸腦中,老師用生動的案例輔助講課,但對我們學生還是有些遙遠,留下了醫病關係、醫病溝通、醫療糾紛等沉甸甸的詞彙,自那時,我知道這是我未來必須經歷的課題。

自那時,我便沒把握的背著它。

第二次深刻的體會到醫病溝通是在大五於乳房外科實習時,那時跟吳曜充醫師的門診。印象中,有一位女病人被診斷出乳癌,病人得知消息後先是一臉停滯,接著用虛弱而略帶結巴的語句詢問吳醫師:「那要怎麼辦?」診間裡的氣氛隨著病人一起低迷至谷底,連我也感受到了那股無助的悲傷,不知不覺皺緊了眉頭。「我知道妳現在一定很惶恐,很緊張,因為我們對於未知的狀況都會害怕。但請妳放心,我們往後會一起並肩作戰,一起討論出下一步的治療該怎麼做,我會慢慢的解釋給妳聽,等妳對於所有狀況都了解後,就不會那麼的害怕了。」吳醫師用誠懇而溫暖的聲音打破了沉默,而我在病人逐漸舒展開的臉上看見了信任與一抹希望,同時,我發現自己似乎也受到了某個層次的治療,原本不知所措的情緒被一股沉穩安定的力量所充盈。那天後,醫病溝通對我而言有了巧妙的變化,我不再是充滿壓力的背著這宿命一般的課題,而是發現了能夠治療病人的另一種方式,於是,我想要把它學好。

然而,隨著實習的日子逐漸增長,一次又一次醫病雙方的爭執在我面前上演。兩方的資訊不對等,伴隨病人消費者心態上漲,我察覺到醫療方的善意,往往被太多因素給覆蓋而遭到病人憤怒的駁回,就連只是站在一旁的我,都有浮現過幾次想要咆嘯的衝動。要做好醫病溝通,只擁有一顆想幫助病人的心,是完全不夠的,這對我而言是件殘忍的事實,並讓我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


國慶那天,從郁純學姐那裡得知了由外科部六原力小組規劃,並由楊智鈞醫師主講的「醫病溝通三原力工作坊」的課程,我知道這是我所需要的,除了立刻報名參加外,也很感謝學長姐們的用心。

課程當天,楊智鈞醫師用充滿朝氣的問候破冰,搭配生動的背景音樂與令人一目了然的簡報設計,不一會兒就帶領台下的我們一起進入了共同的節奏中。原先以為會嚴肅許多的主題,在分組競賽的設計之下,我們有了自己思考的動機與表達的機會,醫病溝通這之前令我戰戰兢兢的課題,竟然可以用三句簡單明瞭的口訣來克服!

短短三小時的活動下來,都讓我們在現場就能有所體驗,也知道了往後繼續練習的方向,這大概是我所聽過最精彩的一門課程了!

除了楊醫師完美的授課外,當天的精美講義、文具種類與配色設計、美味的餐點甚至遊戲與分組機制都讓人感受到滿滿的用心。

課堂的尾聲,楊醫師介紹了一位十四歲患有骨癌的妹妹,他用與那位妹妹之間溝通的小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小看自己傳達給病人的每一句話,因為那一字一句都可能改變他們的一生。」語畢,我彷彿重新體會到了那時吳曜充醫師給我的那股感動;而且這次,我很確定自己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夠盡自己的一份心力去減輕病人的恐懼,並給他們那股沉穩而安定的力量。

我無法想像楊醫師的這堂課,將能為我避開多少原先會遭遇到的醫病挫折,只能謹記在課堂中所習得的觀念與技巧,在往後接觸病人的日子裡去練習、去檢視自己;以期能不負學長姐們的這份心,並在往後自己夠強壯時,也能回報到身處的醫學教育裡,讓醫病間的隔閡不再是那麼令人畏懼的一座高牆。

在課堂開始前,我們順著遊戲規則,紛紛在臉書上打卡。

「我覺得溝通就是陽光、空氣、水!」我寫下出現在我腦海裡的第一個念頭。溝通,如陽光般的讓人溫暖,如空氣般的處處存在,如水一般的柔軟且充滿各種可能。謝謝外科部六原力小組與楊智鈞醫師,教導我們如陽光、空氣、水一般,這項身為群體中一份子的我們不可或缺的珍貴能力。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系 六年級 蔡正晏

解決心情,不再是口號-EMT 消防員葉晉豪


從事消防工作以來,對外面對各種危害因子不在話下。對內又要應付來自長官主管的壓力。第一線應對媒體家屬讓人勞心的程度尤甚洪水猛獸。有時會覺得為什麼一件簡單的事情,這些人總要把它變得如此複雜。

分隊的學長曾經與我分享一個故事:他曾經出勤一次OHCA救護,到達現場患者已無呼吸心跳,內科OHCA。學長立刻依據急救流程開始急救並準備後送,此時家屬表示患者平時習慣到某A醫院看診,希望將患者送至A醫院。但學長評估該A醫院路程較遠,患者情況已屬危急,應送至路程較近的B醫院,於是告知家屬後便將患者送往B醫院。幾天後患者不治,局卻接到了來自家屬的投訴,內容是急救技術員不遵從家屬指示送A醫院,以致搶救不利,造成遺憾。更可怕的是後來當局內的長官向我們談論起此事時,先臭罵學長們一頓為何不順從家屬意願,學長們回應: 【他都OHCA了 】,但長官卻以這樣的字眼回答:【你管他什麼卡,他叫你送你就送麻】,這事情後來以記過加流放邊疆做結尾。

我聽完的當下覺得,消防局真是內憂外患,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有豬一樣的長官,古龍小說中有一段話我很喜歡,{學劍之人,只需要誠於劍,不需誠於人}。我那時便決定以此為我行事的圭臬,我是一個學劍(EMT)的人,我行事只需要對得起我的專業,不需要對得起任何人。這句話仍然謝在我的FB簡介上面。所以當我第一次聽到【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這句話時,我的想法是難道人都只有情緒沒有是非?我覺得是非對錯比起與家屬溝通來的重要得多,如果就近送醫這件事是對的,我便不必理會來自家屬無理的要求。

一直到後來陸續上過蔡宗翰教官與楊醫師的課才讓我慢慢地改變想法。多數時候其實不是是非對錯的問題,只是溝通上的問題。完全不溝通,其實也不會怎樣,但若好好溝通會很不一樣,事情會好辦得多。長官們其實真正想說的是: 【這件事情你應該可以處理得更好怎麼會鬧得這麼大】,如果我的學長上過楊醫師這堂課,他當時一定就能聽懂長官們真正著意圖是什麼。也許就不會有後來的懲處。

溝通三原力的這堂課輕鬆活潑讓人擺脫醫療是很嚴肅的印象,還搭配分組活動與豐富的點心,我感覺彷彿回到學校的日子。雖然課程著重於院內的案例,同學多是住院醫師或是護理師,只有我是EMT,但是核心內容對我們仍然是受用無窮的,並且我們也是站在第一線面對家屬甚至媒體,懂得溝通上的應對進退,相信會對未來的工作更有幫助。以後若有類似課程,我希望能多開放名額給我們EMT,讓我們也能學習更多,不管院內院外,一起在整個醫療體系為人民的健康努力。

第一次知道,原來有效聆聽也有SOP!-醫六Clerk楊嘉欣


關於溝通我一直誤認為是一件抽象且藝術的事情,雖然心裡明明知道溝通是為了達成目標,但苦於沒有好的辦法,只好天馬行空的講(想講啥就講啥),時常無法獲得心中所期待的結果。有鑑於此,毅然決然報名這堂”溝通三原力”的課程,希望可以用更邏輯、更系統的方式掌握溝通的藝術。

楊醫師的開場很震撼,音樂搭配誇張的肢體動作使人印象深刻,大家都被逗得樂呵呵,妙蛙種子組的護理師還說:哈哈哈哈……我的心臟受不了啦!很佩服楊醫師吸引觀眾的自信,接下來自我介紹部分也是非常充滿戲劇張力,讓我看見醫師這個職業其實可以承載不只一種的專業和興趣,若是將其結合並融會貫通就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開始演講前楊醫師利用當紅的臉書讓我們玩了一個遊戲,將「我認為溝通就是____。」配上照片上傳臉書,得到讚數就可以換成分數。這個遊戲讓我在不自覺當中思考,對阿……溝通對我來說到底是什麼?楊醫師巧妙的引導我們思考幾個問題:我的目標是什麼?為什麼溝通很重要?

在溝通之前楊醫師鼓勵我們應該先想思考清楚:「今天要開口說出的話,是為了達成什麼目標?要達成目標,我首先要做些什麼才能讓病人、主管或是身邊的人接受我的選項?」他建議:「要解決事情,先解決心情。」

他舉了一個實際案例讓我們模擬情境,當病人家屬否定我們專業用心的建議選項時,我們不應該單純只看到”不能做什麼”的問題,然後勇往直前的期待用各種專業分析去說服家屬病人,因為這樣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我們要利用一些關鍵步驟,先處理對方的心情,最後才進入解決事情。

在溝通過程楊醫師教我們非常實用的聆聽技巧、以及好玩的互動加強我們對病患解釋的能力,我們這組大家集思廣益非常有團隊的精神,擊敗了其他隊獲得最高票數!(編按:恭喜!)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三個小時的課程很快就過去,但是留在心中的溝通三原力卻是永遠的。溝通原來可以有SOP流程,期許自己不停重複練習這些寶貴的技巧,並且在對的地方、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如果可以還要被看見,將今天學得的溝通三原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非常感謝楊智鈞醫師以及中國附醫外科部的大家如此用心舉辦這樣的講座活動,我深深感受到中國附醫的傳承和溫暖,很榮幸參與在這樣一個大家庭,真的、真的很謝謝你們。

不只學到技巧,更給我滿滿的能量!-蔡明兌



中國附設醫院Clerk 中醫系乙組六年級蔡明兌

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很不擅長與人溝通,和比較不熟的人接觸時,常常會莫名地感到緊張、腦袋一片空白,有時也會因為無法掌握對方所談論的重點,而無法給予適當的回應或者進一步交流,如此的溝通困境讓我感到非常挫敗,於是在導師郁純學姊的推薦下報名了工作坊,經歷一早上的洗禮,真有一種如沐春風、醍醐灌頂的感覺,覺得自己真是幸運、有緣能夠參與課程!

在學長條理分明、流暢的演講中,回想自己在過去溝通時的盲點就是太單刀直入,沒有從同理心出發,靜下心來理解對方的角度、又為了甚麼在做眼前的事,就急著在盤算該如何應答或表達看法,一味期待對方能夠接受自己的立場,實際上卻是反效果、將彼此間的距離都拉遠了!

以前總覺得拐彎抹角的說話讓人感到疲憊,但直來直往的個性著實讓自己在經營人際關係上吃了許多虧,也才真切地了解到「說話是種藝術」,一句話如何說、何時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在今天的課程中,找到了可以依循的SOP,「要解決事情,先解決心情」,運用溝通技巧並非矯揉造作,找出核心關鍵,順利解決問題!

當初會選擇報名參加工作坊的另一個原因,來自醫院裡我所照護的一位癌末病人,在面對她的無助與絕望時,我感到手足無措,深知在醫學上我們已經無法對她的病情有任何改善,而實際上我更沒辦法體會到她所承受的病苦,於是在她難受的呻吟過後,病房裡常常只剩下無奈的靜默,因為我實在無能說出任何鼓勵期勉的話來安慰她……要如何應對如此陷入絕望的病人,便成了我這幾週心裡頭莫大的謎...

直到學長透過自己的經歷故事、為我解答──「讓他覺得不孤單、自己還有幫助別人的能量」,指引我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希望自己真能做到今天活動一開始在臉書打卡活動上所留下的字句「溝通就是一種能量」,帶給身邊的人溫暖與繼續為生命打拚的力量!

最後,偷偷想說,其實經歷一整個禮拜工作天充實的見習course,實在很想耍廢度過周末,不過,課程後工作坊的精彩片段卻常在不經意在又浮現眼前,對於此次籌備工作坊的各位師長充滿感謝,在短短的三個小時內讓我收穫滿載、獲益良多

我能回報的除了在生活中實踐這些理論,更應該給予心得回饋才是,學長在結束前分享的金句「不是事情很難所以不想做,而是因為『不想做』讓事情變得很難」便激勵著我動筆寫下這篇心得,上了大學以後,很久沒有寫正式的作文了,文筆很差,請多見諒呀!

最後最後,再次感謝學長學姊們的用心籌辦,很期待未來還有機會參與相關課程(◔౪◔)

切開醫病溝通的鴻溝 中國附醫 皮膚科 周宛儀


切開醫病溝通的鴻溝 


中國附醫 皮膚科 周宛儀

在醫學院七年以及畢業後的專科醫師養成過程中,從來沒有任何一堂課是教授如何與病人和家屬溝通,但溝通的重要性,在醫病關係緊張的醫療環境中,卻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大致上只能從觀察老師們和病人的溝通,從醫糾或醫療暴力的案例中去警惕自己。

在病人繁多的門診業務中,每個病人分配到的時間有限,常常都遇到雞同鴨講,尤其是在面對癌症病情或是較複雜的病況解釋更是如此。非常感謝中國附醫外科部能夠舉辦這麼有意義的活動,邀請醫界閃耀的新星楊智鈞醫師來無私地分享他在臨床醫療上怎麼解決溝通的難題(還有金融界的鐵粉來參加真的是太威了)。

從還沒踏入教室前三天,就收到黃郁純醫師記得帶雨具避免海馬哥來搗亂溫馨提醒。踏入教室前,還先提供了豐盛的早餐撫慰大家,精美的講義和豐富的教具也都跟之前林俊成心理師所主辦及協辦的 斯棓學長MJ老師小卡老師 高規格活動們不相上下。以陳自亮主任為首的專業的六原力團隊一字排開真的超專業的,真是羨慕外科的醫師們呀。

楊醫師一開場便用憲哥上身般宏亮的語調開場,讓大家的睡意瞬間都被震醒了。由各個臨床故事導入的溝通技巧,在搶答與各個小組的討論中,慢慢讓大家找出盲點與不足處,並能從分享中學習該如何改進。除了派出演技精湛的鄭伃書醫師和黃郁純醫師用互動的方式讓大家練習外,運用影片讓大家了解找到關鍵障礙的重要,才能溝通無礙。

整場讓我收穫最大的是在解釋力的部分,楊醫師說的沒錯,一堆密密麻麻的字的手術同意書與說明書,連醫師自己看了都想睡覺,病人和家屬有看有聽沒有懂,意義實在不大,我想這是未來我們可以再努力的方向。

小組練習成果發表時,最讓我驚呆的是剛 Run 完我們皮膚科的楊瀚學弟跟他們的組員們做了很專業的呈現,讓阿公阿嬤也可以秒懂的內容真是令人太感動了!看來我們切片室的三位優秀學妹們教的很好,學弟也很認真實習(只好直接錄取學弟當住院醫師了),也感謝學弟會後真的送我海報(回家裱框)當紀念。伃書說學弟妹們總是讓她大開眼界,這句話說得真是好,很高興看到醫界的新血們這麼用心與別出心裁。

謝謝楊醫師帶給我們一堂精彩的工作坊,也希望在經過練習後,與病人間能跨越知識不對等的鴻溝,達到溝通無礙的境界。辛苦楊醫師與外科部的團隊了,期待之後可以再繼續開外掛參加外科部精彩的活動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