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來源 |
作者:俠醫 楊智鈞 2019.6.28
長榮罷工案持續沸騰,我自己也受了些影響:包括上週末取消了一次短期的上海私人行程。不只報章媒體,我看臉書上很多人都對此提出評論,其中不乏我的師長、朋友、甚至學生,還有許多朋友轉載兩岸各學者的評論給我參考,我由衷感謝能藉此了解「各種不同的觀點與視角」。這次罷工與過去類似事件(包括華航在內)很不一樣的一點就是:輿論幾乎一面倒的撻罰工會以及空服員方。
如果你問我我個人對「這些評論」有什麼看法?以及我個人對「整起罷工事件」的看法又如何呢?我必須先說,我自己的角色是有點尷尬的,一方面我先是在公家、現在在私人企業、長期在大醫院體系工作,長久身為大組織中的勞工階層。對於勞工權益的體會是很相當感同身受的、情感上讓我自然而然會同理勞工的立場。另一方面呢,我最近才受「長榮集團風險管理部門」之邀,面對來自集團空運、海運、航運各部門 200 多位中高階主管分享「溝通的七大風險」主題,這些組織中的幹部,某種層面也算集團的「員工」,至少就「聽講上課精神」這點上,我認為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對工作有某種程度以上的負責熱情」的(當然也有些許無奈)。所以你說俠醫可不可以請你說說對罷工的看法,先無論我有沒有能力分析,至少在「出發點」上我是有點五味雜陳的。而這種五味雜陳的感覺正巧也是成為一個好溝通者的第一步:「能夠同理雙方的立場與感覺。」(其實這也不是我特別厲害,關於這點之後我會再詳述)
所以呢,由於不便正面評論,我們就從一個已經事過境遷、比較輕鬆的話題說起吧:2018 世界杯足球賽的巴西球星:「假摔之王」內馬爾。
「假摔」是一種拖時間的好方法嗎?
如果大家還有印象的話(其實可能很多人沒有,因為99%的球迷都是四年一度一日球迷,連我自己也不例外),巴西球星「內馬爾」在去年的世界杯以「假摔」出名。有人統計整屆世界盃內馬爾靠假摔「混」了總共 15 分鐘的時間。
但是經過專業的足球網站分析:其實像內馬爾這樣假摔、躺在草地上不起來「臥草」的舉動,其實不是足球比賽裡面浪費時間最有效的方法、甚至排不進前十種有效。其他更有效的方法(以平均浪費時間來算)包括發角球、罰踢12碼排陣型、撿界外球、換球員(尤其是換隊長交換臂章)...等等,都比「傷停」來得有效而且浪費更多時間。而且,球隊在領先的時候、比起在落後的時候,以上動作花的時間平均多出 40% 。
而如果以球隊計算的話,球風快速的巴西隊還不是特別會拖時間的。巴西隊在「浪費時間總秒數」在所有球隊內排倒數第二。而高貴的英格蘭反而排名是數一數二(會暗中拖時間的)。
![]() |
設計師 Kuso 內馬爾的 「24種假摔姿態」 |
『當你想要批評內馬爾的時候,你要記住,內馬爾未必有你作為觀眾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本來拖延時間的臟活應該讓隊里的普通球員乾,可我們也看到了,巴西隊的比賽習慣似乎不愛拖延時間。內馬爾作為球星,是被侵犯最多的隊員,他選擇了能倒下就倒下,能多躺一秒鐘是一秒鐘。難道內馬爾不知道假裝次數多了裁判就不信了嗎?難道內馬爾不知道要從長遠考慮問題嗎? 觀眾看世界盃可以看一輩子,可是對球員來說,世界盃上是沒有長遠考慮的。這場沒打好,就得回家了。 所以在批評別人之前,我們最好先分析一下其中的門道和苦衷。坐在電視機前說話不腰疼,可內馬爾是不管有沒有腰疼都要倒在草坪上。』- 萬維綱
廠商辦活動何苦與學會對著幹?
有個廠商業務日前邀請我去參加一個活動,是由國外知名醫師來講解新手術材料的使用經驗分享,北中南各舉辦一場、非常有意思。
結果我一看日期大吃一驚:「不對啊!你這三天不是和學會活動剛好撞期了嗎?!」
對方回答:「我同事辦的,只有台北場人稍微比較多,我替他掬一把同情淚」
我的第一個想法是:「怎麼這麼豬頭跟學會對幹?!」
而接下來我的「刻意訓練」轉了一個想法:「並非人人都是豬頭,應該另有隱情」
所以我實際上的做法是:詢問,「了解一下背後資訊」。
我:「是不是跟學會合辦有什麼困難?或是講師老早就約好了?或是學會要抽太多佣金?」
對方:「學會的活動比較晚才通知、而這次活動的講師檔期已經規劃下去、取消成本很高。」
原來如此,了解資訊之後、下一步才是檢視目標「目標是否是儘可能增加活動參與人數?」、根據目標列出各方關係人、各方關係人的利益與風險、替代方案『臨時在學會會場飯店租一個小辦公室進行線上live會議? 錄製光碟發給醫師?出成本接送醫師出席?』等等,一步一步推到制訂策略與替代方案的選擇。
當然以上都是我的腦補,真實狀況如何還必須相關團隊人馬坐下來好好思考推演一下、根據他們自己的實際情況與「內情」來做。
回到長榮罷工案:請問你打字的時候會痛嗎?
很多人對長榮罷工案評論得頭頭是道,甚至下起指導棋發表「他們覺得雙方該如何談判」,如果你真的問我的意見如何,我只能說我「沒有能力」評論或給予什麼建議。最大的原因是「我們並沒有辦法從檯面新聞裡了解雙方內部真實的資訊、利害關係人的利益、每個動作之後的漣漪效應跟風險是什麼」。更別說,你想得到的最佳解法、很可能對方也想得到、而且更有可能「還真派不上用場」,因為即便是最佳解,對方也會在八種情況下不會買單 (from 一談就贏 鄭志豪)。
簡單講,我們多數人不是事主、當然家拿真金白銀、拿飯碗、拿他們的護照、台胞證、工作證「三寶」下去拚的時候,並沒有我們這些「鍵盤俠」的優勢,我們跟他們面對的風險是不對稱的,我們不會痛、我們沒有「put our skin in the game」。
所以呢,我們在評論任何事件(特別是第一個念頭就覺得對方怎麼這麼蠢的事情)、或是你要對任何評論按讚留言前,我建議大家做三件事:
1. 挑戰自己第一個直覺想法:真的是這樣嗎?我就比他聰明嗎?我想得到的對方想不到嗎?
2. 評論家「公開」說這些話會痛嗎?:如果 they don't put their skin in the game,你是(他是)純粹講風涼話、或是另有目的?(通常是對他自己有利的目的),如果你去單純的附和、很可能就被利用了。
3. 保持好奇:Keep asking why.
面對長榮事件,我們可以做什麼?
我在一開始的時候說我能同理兩方的立場,很大程度是因為我沒有 skin in the game ... 第三者要發揮同理心「當然很容易」,所以其實我沒有資格說些什麼的。包括上一輪佔據報紙版面(但很快又被遺忘)的事件「香港送中」(其實昨天的頭版是基哥與喬妹離婚...),對自己收穫最大的就是「我們對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對於長榮罷工事件,我建議大家(以及同樣身為組織勞工的我自己)可以做這三件事:
1. 什麼都不要做:靜觀其變、保持關注。
2. 事後反省:塵埃落定後,反省自己,假如我的勞工權益受到剝削,我可以怎樣做得更好?
3. 抱團學習:與具有真材實料談判思維的團體一起討論,討論的目的與重點除了「對方可能怎樣可以處理得更好」,更大的重點是拿自己的真實情況出來、看看得出的結論用在自己的情況有沒有辦法協助自己談得更好。
不管你心裡支持哪一方,「她們就是一群不知感恩的小公主」、「罷工就是撕裂彼此信任」這些文字是「絕對沒有必要也對解決事件沒有任何幫助」的。祝大家成為一個不隨風起舞、而能自我成長的人。
ps. 我在打這篇文字的時候,因為敲鍵盤聲音太大引起隔壁女士的注意,結果對方竟然是「法國 EVA(剛好跟長榮集團的縮寫一樣..)談判系統訓練的專業談判員,我沒有聽說過這個體系、而對方對哈佛談判體系的了解似乎也有限。一方面我實在感到很抱歉打擾到人家,一方面更覺得能夠接觸不同的體系的機會實在很難得 ~ 了解之後再來跟大家分享
(本文歡迎轉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