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6月28日星期三

你常常假裝沒事嗎?- 從血管病變告訴你為何不能過度自我膨脹



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心情受挫,在臉書上、或者 LINE 裡面透露了什麼訊息呢?是哭哭討拍、假裝沒事、還是反過來「故作陽光」呢?

小心!你可能正掉進「正向調適」的陷阱裡!

心臟的「血管病變」過程,向我們解釋了這個道理,且聽我慢慢說來...



我們看上面這張圖,是六條血管的橫切面圖,有點像是通心粉,先解釋一下代表的意思:
  1. 紅色圈圈:血管壁。
  2. 白色:血管的管腔,血液走在這裡面。
  3. 黃色:血管斑塊,由膽固醇、以及其他壞東西累積而成,是造成血管狹窄的主要原因。
接著我們一排一排看:


A圖-初期有病,正向適應


我們看第一排A圖:當血管斑塊形成的初期,血管為了不讓斑塊壓迫到管腔(白色圈圈),會不斷向外膨脹,這時候管腔(白色圈圈)可以暫時維持跟原來一樣大。這種過程叫做正向適應(positive remodeling)。


B圖-膨脹到極限,管腔被壓扁


如果沒有解決病因,斑塊繼續累積,正向適應到了極限的時候,最終還是會壓迫到管腔,這時候血管狹窄了,血流不通了,引起心臟缺血、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突然猝死。身旁的人大驚失色:「他不是本來都好好的嗎?」


心靈病變,一如心臟病變


我發現「心靈病變」,與「心臟血管病變」,竟有如此激似之處!

你看,一個人心靈受挫、毒素逐漸累積,但是卻不願、也不想去正視問題,反倒透過不斷自我膨脹,來「正相適應」。

家庭的不順遂,以外務繁忙來掩飾 ;
事業的不如意,用業外活動來粉飾 ;
內心的不平靜,用不斷到處上課來假裝有所成長。

膨脹到最後,終於有一天也會壓迫到本心,然後心靈受到壓迫、產生心病、最後一倒不起。旁人大驚失色:「他不是本來都好好的、還很活躍嗎?」

對了,然後其實血管病變還有另一種模式,如 C 圖:


這一種呢,沒有什麼自我膨脹的過程,就直接狹窄發病垮掉了!不過像這種一遇壓力就直接被摧毀的人,我們反倒比較好理解就是了。



小結


奉勸大家:有心理的不平衡,要好好正視病因,面對他、接受他、處理它!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分享喔!

2017年6月26日星期一

演講想要不背稿,俠醫教你這樣『稿』!




在台上演講要怎麼游刃有餘、自由揮灑,擺脫講稿與投影片的束縛呢?

你可能聽演講高手說:『我從來不背稿。』;也有人說要:『丟掉講稿,記住畫面。』;更還有的人建議:要先把逐字稿記熟,然後再忘掉 ...

講的都很有道理,但是已經背起來的稿子要怎麼『忘掉』呢?不是很詭異嗎?


那麼,該怎麼辦呢?先說結論:演講稿,是一定要的,但最後留下來的,不是你一開始準備的逐字稿,那到底該怎麼『稿』?

2017年6月8日星期四

『死刑』能帶給受害者家屬安慰嗎?




作者:楊智鈞

死刑的存廢,一直是爭議性很大的話題。在眾多討論之中,比起對於「是否能降低犯罪率」這樣的問題來說,針對受害者家屬、或是受刑人家屬的研究,顯得少見的多。

到底死刑帶給受害者家屬是正面影響多?還是負面影響多呢?


第一小節:死刑沒有理性好處


美國是全世界執行死刑最多的民主國家,有一個網站叫做『死刑資訊中心』,資料相當豐富,甚至連預計執行名單都有。裡面有三個結果,間接否定了死刑的好處:


  1. 一項針對全美犯罪學專家的調查指出:88% 的專家認為,死刑無法有效降低謀殺案犯罪率。
  2. 美國南方的死刑執行率最高,但謀殺案比例也最高。(編按:這點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3. 一項針對執法人員的調查,讓他們在造成謀殺案的九個因素裏,排序前三名,『執行死刑不足』的總得票數最低。(PS. 由高到低依次是:缺乏有效的法律規範、酒精與藥物濫用、家庭暴力、精神障礙者支持系統不完善、居住擁擠、無能的檢察官、槍枝氾濫、賭博、死刑執行不夠)
  4. 謀殺案若進行死刑訴訟,平均每案要花費 40 萬美金(1200 萬台幣),是不進行死刑訴訟的 4 倍。


所以美國人的研究告訴我們:死刑不能降低犯罪率、死刑很花錢,再加上其他壞處例如錯誤判決很多,種族歧視問題(例如殺白人被判死刑的風險,比殺黑人還要高出 97%)...等,執行死刑似乎沒有『理性好處』了。

但是,講風涼話誰都會,如果是你的家人朋友、或是你自己就是受害者家屬,你還會贊成廢除死刑嗎?

或者,如果殺人犯是你的家人親友、或甚至你自己,你還會很輕鬆地說出『殺人償命,是他活該』嗎?


死刑有『感性好處』嗎?


傳統的觀念認為,執行死刑可以帶給受害人家屬兩種感覺:正義與解脫。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一篇刊載在 2013 年美國犯罪學雜誌『Journal of Qualitative Criminal Justice and Criminology』的文章,標題叫做『在死刑犯被處決後,受難者家屬怎麼想?』的文章裡,追蹤了美國自 2006 - 2011 年,138 樁被告被判處死刑的謀殺案的受害者家屬,對他們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表示處決死刑犯讓他們感覺『正義終於伸張』的佔 35%,覺得『事情終於畫下句點』、『得到慰藉』(不管是自己還是在天之靈的) 佔 31%,這兩項是最多的。

其他覺得死刑沒有幫助伸張正義、沒有帶來結束、這種懲罰太簡單了、沒必要因為我已經原諒他了... 的比例明顯的比較少。

結論:死刑帶給受害者家屬的正面影響多過負面,但即使如此,感覺『正義得到伸張』『事情終於畫下句點』的人還是只有三成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講:處死犯人是告慰受害者家屬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卻還不是最好的方法。

那麼,什麼方法是更好的呢?

很報歉,我也沒有答案,如果你是受害者的家屬親友,這裡有一篇文章或許可以參考:『給受害者家屬的生存指南


我的想法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我們很難去想像那種感覺,有些感覺,我希望自己、或所有人永遠都不要『經歷到』,比如:謀殺案受害者,但是,有時候總是很難完全避免。

或許死刑不能降低犯罪率、死刑又創造另一個破碎家庭、死刑不是告慰家屬的最好辦法(但卻是目前最有效的),但是把死刑犯放出來的確會有風險、把死刑犯關到死也造成國家資源負擔,幹掉他或許還是經濟一點... 這原來就是一個討論不完的大哉問,對於我們每個個人來講,只有一個問題最重要:要怎麼走完接下來的這一生?

今天的文章沒有答案,卻值得我們好好思考。如果有『給受害家屬支持』更好的辦法,也歡迎你分享給我們。

俠醫日嗑,祝各位出入平安。

2017年6月4日星期日

共享經濟的思考:「分享」是不是天性?


共享單車(圖片來源連結)

文:楊智鈞

一時間,好像什麼都能共享。

共享單車、共享籃球、共享充電...,創業者前仆後繼、創投者大把資金,卻也不時傳來一些負面訊息,例如:失竊、破壞等等。到底共享經濟的前景為何?的確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我沒有預測商業走向的能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另外參考文章:中國共享經濟離泡沫還有多遠?

而這裡觸發我我思考的另一點是:「分享,到底是不是一種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