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11月4日星期五

回想以往,老是被表面語言迷惑...-外科部 R1 林佳穎




外科部R1 林佳穎

工作快滿一年,開始偶爾會有點小小的心理疲累,但太過輕忽就會在臨床上立馬得到negtive feedback。這才體會到為什麼很多前輩總是律己極嚴,一般病房是如此,重症科別更是一步也不能稍稍踏歪。

一般科住院醫師訓練過程中常常有很多場合要填問卷,有一題我每個月都要答一次:
「我時常覺得精疲力竭,因為我是一位醫師 是( ) 否( ) 」

我總是在想,什麼樣的人會答?我們不是以團隊為單位在工作的嗎?什麼樣的人會把全部一切的責任攬在心上而覺得困頓不已呢,這個問題不是本來要設計給主治醫師、科部主管而不小心複製貼上放上去的啊?


今天主題是溝通工作坊,可是我看到的並不是溝通技巧,是在生活夾縫裡也絕對不會讓自己失敗的決心。如果要我在心裡為這種風格的演講取一個名字的話,大概會是懸崖流吧!

怎樣的環境能壓出這樣的範?是醫療環境嗎?還是有別的什麼原因呢?或許想談的小主題太多了,每一個小主題我覺得都好趕,好像快要搔到癢處又轉向下一主題。整場就是有一種嚴格壓在時間上而每段最後留上一點點白的感覺...(編按:時間太短,想告訴大家的內容太多XD)

不過我覺得這就像是醫療現場,再怎麼趕呀趕,溝通雙方總是在過了好久以後,才突然發現,其實當時對方背後還有那樣的意思


課程裡其中一個情境模擬,我們這組討論的當下,解讀只停留在語言層次,被自己的專業困住,卻忘記了去考慮家屬的窘境。

回想過去困難溝通的經驗,老是被表面語言迷惑,自以為已經是從對方角度出發。其實要考慮的還有很多,那些是要靠經驗與學習堆累出來的但是不是有經歷就會堆出經驗呢?讓我容後再表。

離開演講場地,我走在醫院裡遇到另一個想法跳非常快的醫師。他聽說我剛剛去聽心外醫師的講溝通技巧,就答說,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我還在想,他已走出電梯。過了幾分鐘,我才發現他的回應並沒有離題。

有時候我們以為對方是不是沒在聽,回應的內容好像跟我說的差好遠。根本是自己跟不上。如何才能不僅僅是跟上,還要做到解讀對方,摘要出他也沒發現的事?

下午意外的得到一場朋友推介的公益講座,<女人進階>第一個開場的是一個相當有氣勢的女講者,主題是,生孩子以後,她學到的事。

他說,她生了孩子以後,被迫把時間管理做得更好,人生、職業上好像又再一次背水一戰的經歷。那麼,是不是每個人生完小孩都會變強呢?

中間有一段他引了Heidi klum和人的對話
“Will I look like you after I give birth?” “Well, have you looked like me before?”必須是那些,在經歷在職生養孩子這個困難事件之前,就一直努力在增強自己的人,生下孩子之後才會變得更強。

職業婦女是一剝奪感很重很重的角色,如何在生活中不要彼此抱怨鑽研強化「被剝奪感」,而用心去感受「被增強感」,是他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套回到溝通技巧


先要看得到這些訊息,我們的解讀才會越來越強,若未曾想要看到/聽見/感受到對方的真實模樣,經歷再多的困難溝通也不會成長的。保持有意識讓自己在經歷中學到東西,才會成長。

1. 歡迎留言鼓勵、或分享任何想法,轉載文章請著明出處,謝絕叫囂謾罵。
2. 筆者工作忙碌若未能及時回覆,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