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何必?
何厚華老師是資深的音樂製作人,與李開復先生相同,在人生事業顛峰、正在對岸大放異彩的時刻,老天開了他一個玩笑,被診斷罹患鼻咽癌三期。
厚華老師今年4/28 在台南『改變的勇氣』演講中分享他面對絕症帶來的生命威脅、重新檢視生命的故事,感動、啟發在場超過200位聽眾。過程中一段與醫師對話的小插曲,格外引起我的興趣…
厚華老師說,在第一輪治療看似順利的時候,他像是在一片漆黑中看見一縷燭光、卻又不確定那是否就是希望,忐忑地詢問醫師:『醫生,我這樣是不是有希望呢?』誰料,主治醫師冷冷的潑了一句:『你不要高興的太早!』,瞬間又將他推到萬丈深淵裡。
到底,本來應該安慰病患、甚至在絕境給病患生存勇氣的醫生,為什麼演變到今天,反而選擇毫不留情的潑病患冷水?這個問題指向一個源頭:『醫病關係惡化,為了避免病家過高的期待帶來日後糾纏,還不如一開始就把話說絕。』我的老師甚至教我:智鈞,你跟病人手術成功率要講低一點、風險講高一點,這樣如果開刀成功,他反而會覺得你很厲害。一開始成功率講太高,到時候家屬怪東怪西的,找你麻煩,吃不完兜著走。
『要解決事情,先處理心情』這句話說的不錯,但是醫病關係緊張,很多醫師被告怕了,也管不得那麼多病人心情如何了,先把話講死,免得出事你怪我沒講。互信崩潰,醫病間只剩下充滿猜忌的交易。說到這兒,我們來看一下去年一件有名的新聞案例:
喪妻3年 帶雙刀找醫師理論。家屬拿雙刀殺進診間(
原來,患者是雙刀先生的太太,當初診斷大腸癌開刀,手術非常成功,拿下來的大腸檢體,切緣也沒有癌細胞,表示已經『開乾淨』了,術後病人也順利出院,沒想到,癌症在一年內很快復發,病況急轉直下,病人最後就這麼不幸過世了。
雙刀先生無法接受,大聲泣訴:『不是都開乾淨了嗎?為什麼我太太這麼快就復發死了!怎麼會這樣!當初醫生都沒有講!』對,就是這個『當初醫生都沒有講』。
其實學長告訴我,他當初有病人癌症有可能會復發。我自己的經驗也是這樣,疾病治療沒有百分百,何況癌症?癌症這種並就是沒辦法說個准的,現在醫病關係緊張,敢大拍胸脯保證沒問題的醫生已經少之又少了。那為什麼,醫生覺得有說風險,病人卻一口咬定沒講呢?
你以為你有講
人的大腦就是這樣,會選擇去聽自己想聽的話。我在做病情解釋的時候,很多時候會發現病人與家屬雖然一直點頭,卻似乎沒有聽進去,尤其是你跟他們解釋風險、或壞消息告知的時候。
你以為你有在講,對方有在聽,事實上,他只是有做出聽的動作,沒有真正在聽你說什麼。這有兩個層次,一個是你講得太複雜他聽不懂,第二個,是現實太殘酷他不想聽、本能的不願意聽、本能的忽略負面資訊。
就因為如此,漸漸的越來越多醫師為了避免病人『不瞭解風險、之後出麻煩』,選擇一開始劈頭就叫病人:你不要高興的太早!還沒完呢!你以為這樣就過關了嗎!我告訴你,現在開始才是真正的危險期!
可是如此一來,醫病互信、病人心情也隨之被摧毀了,那麼,楊醫師,你說該怎麼辦呢?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我不敢說兩全其美,但確實我對醫師有兩點建議,還有對民眾有一句提醒,各位不妨參考看看:
專業諮詢、開放心胸
我在付出的第一堂課文章裡提到,現在對於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我除了說明手術的必要性與治療選項之外,可能的話,我都會補上一句:『你可以去問問其他人的意見,最後不一定要找我開刀,但是如果你對其他意見有任何問題,都歡迎你來詢問我,至少我不會為了要幫你開刀,講一些不那麼真實的話。』但人在做、天在看,你要講這句話,要對的起良心喔!
要相信,能讓你開刀、或作治療的病人,都是一種緣分,緣分是強求不來的,強求而來的緣分往往很難有好下場。保持開放心胸的態度、誠心提供專業資訊,即使沒有成交,一樣做好售後服務,不只是一種最好的付出心態、建立信任的第一步,也能夠避免很多日後的問題。
強調風險、委婉堅定
的確,比起治療效果,風險強調有其必要性,在講風險的時候不要自顧自的講,前面說過對方很容易心理刻意忽略不好聽的話,我們可以從下列3種特徵來判斷,對方已經『有聽沒有到』了:
1. 無目的的點頭、眼神呆滯(放空訊號)
2. 眼神看向其他家屬、面面相覷(尋求協助訊號)
3. 鬼打牆一直問相同問題(執著、拒絕訊號,趕快要換個方式講)
病人或家屬出現上述三種訊號,你就要趕快換個方式講,或是先緩一緩,先提升情緒溫度,先讓對方問問題,務必要確認對方能夠真正理解『你所解釋的風險』。
給民眾的一句話:開刀就像買股票
那句著名的順口溜:『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股票有賺有陪,申購前請詳閱說明書。』一樣的道理,開刀治療只一味的追求治療效果、卻忽略伴隨風險,就像投資只貪戀高報酬、忽略可能賠錢的風險一樣,都是很容易受傷的。
一句話提醒大家:『治療一定有風險,住院開刀有生有死,手術前請詳閱風險說明書!』
後語
昨天我參加東森電視台『醫師好辣』的節目錄影,藝人陳為民大哥、雙胞胎妹妹佩佩都提到:身為一般民眾,聽到醫生說要開刀,還是不免會『貨比三家』。以往我們都把這種現象怪罪於台灣特殊的就醫便利性,其實,背後的心裡往往是『拒絕接受壞消息的現實』。
我跟太太當初發生了一些事,那個瞬間,我們從專業的醫護人員瞬間轉變為無助的病患與家屬,一樣問了好幾個醫師、一樣不斷跑醫院,直到最後接受現實。
我常常說:專業不能脫離人性。有時候,病患不是質疑你的專業,他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來接受這樣的自己。我的朋友,碰到這樣的人:你要嚇他、趕走他、還是…
用你的溫暖堅定、支持他?
如果你認同這篇文章,請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就是為醫病互信盡一份最小的心意!
1. 歡迎留言鼓勵、或分享任何想法,轉載文章請著明出處,謝絕叫囂謾罵。
2. 筆者工作忙碌若未能及時回覆,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