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5年7月1日星期三

鼓起勇氣,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身體、心理、社會的重建,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楊智鈞 醫師

商周良醫健康網轉載我的落格:『活下來,有時候比死去更可怕』連結點此


我認為一個良好的媒體工作者就應如是: 忠實完整表達原作者的文意、萃取恰當標題、表明出處、尊重原作,而非斷章取義擷取、甚至擅改部分文字。

前文裡我有幾個想要探討的重點,商周的轉載所使用的標題『活下來,有時候比死去更可怕』萃取我心裡最重要的一項--重度燒燙傷存活者的身體、社會功能重健。

幾天後新聞會過去,社會或許會被另一起事件吸引,人們總是健忘。而後遺症與傷痛將會伴隨患者與家屬一輩子,活著,其實真的比死去更辛苦,如果我們沒有做什麼的話。不是一句加油、一句你可以的、不是集集氣,就能解決的事情。

我昨天聽了一場很棒的演講,稍晚會另文發表我的心得,其中小騎士的一句話我在這裡先跟大家分享: 『我從小就一直相當別人眼中的普通人,我花了很多時間才終於醒悟,腦性麻痺會跟我一輩子,我要學習戰勝、接納他。』

昨天的演講場合裡,所有的人能站出來將他們不堪的經歷與大家分享,是勇氣,是他們終於發現原來就算是他們也能夠幫助所謂的『正常人』,而產生的勇氣

這些倖存的傷病者也一樣,他們不需要太多無效的憐憫,他們需要的,是再度被認為 "對他人有貢獻" ,進而重新接納自己。

當初超級簡報力的攝影師小馬發生腦溢血意外,我透過各種管道取得最新病情、請到臨床心理學周鉦翔博士安排復建團隊協助。

這次的社會意外,我是一個心臟外科醫師,燒傷的傷口照顧我不懂、復健我不懂、心裡諮商我不懂,但我知道這是最重要的事情,即使在新聞熱度消退以後。

所以我盡能力呼籲精神醫學工作者能在網路上提出各種相關建議,讓不只專業醫師,其他一般民眾也能知道如何正確關懷並且實際協助這群人。

林長揚物理治療師針對復健攣縮問題有發表實用建議、孫一峰醫師有針對傷口照護發表 13 篇建議、台積電捐贈中重度燒傷病患每人兩套壓力衣,就是這個社會的先行者、這個社會的模範,當大家還熱中在誰說錯了什麼、熱衷保護自己、熱衷咎責的同時,他們已經開始為漫長的重建之路起跑。

我的文章還有幾個重點,包括燒傷面積與年齡的相對死亡率,我都找出美國統計 10 年、超過 14 萬人,專業燒燙傷中心的對照表出來,雖然超過 90 % 體表面積燒燙傷整體死亡率不是 100 % ,但我們的勝算不會比較好,只有更差,所有人都要有心理準備。第二點,感謝醫護人員的所有付出、不要責怪年輕人為什麼跑去玩。

至於關渡雙聖,不是我探討的重點,我只是要提醒大家一件事:平時愛打嘴砲、高談闊論,大難來時,不管你如何政治正確,都無法置身事外,都會被放大檢視、難逃輿論魔爪。這也是我要引以為戒的地方,所以我不打算再多說什麼。

謝謝所有辛苦的救災、醫護人員,我前天在馬偕醫院碰到久違的整形外科學長,聊了很多事。謝謝這個社會的傷痕,他用如此沉重的代價給我們機會學習如何修補。

希望大家一起發揮正面力量,加油!